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陳雲:復漢邦,興中國 —— 從《香港城邦論》寫到《香港遺民論》

原文:陳雲:復漢邦,興中國——從《香港城邦論》寫到《香港遺民論》
by Wan Chin on Sunday, January 13, 2013 at 9:48am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wan-chin/%E9%99%B3%E9%9B%B2%E5%BE%A9%E6%BC%A2%E9%82%A6%E8%88%88%E4%B8%AD%E5%9C%8B%E5%BE%9E%E9%A6%99%E6%B8%AF%E5%9F%8E%E9%82%A6%E8%AB%96%E5%AF%AB%E5%88%B0%E9%A6%99%E6%B8%AF%E9%81%BA%E6%B0%91%E8%AB%96/532368766787077

(刊於《明報》星期日副刊,二〇一三年一月十三日。本文是刊登之後的增益本。)

 

以華夏為國,以香港為家。去年出《香港城邦論》,今年出《香港遺民論》,明年寫《中華邦聯論》。不得不寫,是因為國破家亡。你當香港是個國際金融交易場,是個金錢showroom,是個水貨之城,當中國是國際大租界,攻城略地大家做買賣,得錢之後捲逃美國,你一切不上心,在中國在香港作異鄉之客,我是不激動的,清朝覆亡之後,中國無一日不是如此。但中國人、香港人那種處於被人瘋狂剝削與掠奪之中的無奈與苦痛,我是感受得到的,必須做一點事,逆轉沉淪,起死回生。

可笑的中國 

中國的大問題,是中國仍未是中國,既未曾以憲政分權,建立法統,更未有文化立國,建立道統。中國有國家體制(黨政軍合一的黨國體制),但無國格,更無國魂。開放改革之前,中國是脫離蘇維埃的共黨殖民統治機器,所謂黨國體制。上月講過,共產中國的建國理念,是共產黨的軍團意志(regimental spirit),來自紅軍革命時期的平等、儉樸與團結,然而這是普世的軍團精神與革命黨意志,是普世價值,並無華夏本土的文化特質。中共建國初期,承諾給平民的是庸俗的生活幸福感——來自暴力掠奪的物質佔有:打土豪,分田地,以及衝鋒式的產業衝動——抓革命,促生產。物質佔有與產業衝動,就是共產中國的建國目標。這令到中國成為可笑的國家,衝動、狂妄、幼稚。

共產中國承諾給人民的是毫無精神內涵的物質富庶。到了開放改革和走資時期,中國不再輸出革命,幹部的紅軍精神被持續執政的權力和物質支配慾拖垮了,平民無力參與政治,民間社會也沒有道德實踐的空間,於是瘋狂追逐物質。這就是今日的中國,大有大偷,小有小偷,一個等待崩潰的盜賊之國。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非是以文化建國的,故此它無國魂,不能國格獨立,只能東張西望,尋找盟友或勾結者,以前是輸出革命,追求國際主義或世界社會主義,現在是輸出工業品和資本,追求全球化交易、全球資本主義。共黨不以國族建國,故此中國墮落到今日,成了無家無國的利益掠奪者及被掠奪者的集合體。共黨統治六十年,無法發展出一套現代的國家核心價值,全國信守。中共健在,中國是美國霸主的砧上肉;中共滅亡,中國是美國霸主的階下囚。

中國救亡,始於香港 

中國要救亡,要兩路並進,兩條腿走路:憲政立國與文化立國。兩者可分,然而總是扭結一起,分不開的:中國不能憲政立國,就是因為中國未曾文化立國。憲政講求命運共同體之建立,全民信守核心的國民道德與國家精神,以此化成憲法,而此現代國家式的道德與精神,必須是多元一體的,國民個體的人格獨立的,故此須要權力分隔——以三權分立及地方自治來運行。權力分立及地方自治而又彼此團結,須要的是源自歷史傳承的國族文化。

憲政立國與文化立國,兩條路的起點,都在九七之後的香港。香港在九七之後,憑中央與地方的立約——香港《基本法》,成為共產中國憲政的起步點。比起中國,有了《基本法》的香港,在實施雙普選之後,更像一個國家。只要將香港的普世價值變成結合華夏文化的本土價值,香港發展出自己一套全民信守的道德信念,以及發展出一套政府守持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香港就是一個國家,而中國卻什麼都不是!自由民主的英國,培養香港成為自治城邦,是順應二戰之後的國際趨勢,也是英國的國家榮譽;但中共被逼依照《基本法》扶立一個雙普選之後的香港,卻是闖出大禍!這是令中共憂心忡忡的事,也是中共千方百計要阻撓香港雙普選的根本原因——防止香港建國。香港建國並非由於龍獅旗,而是由於雙普選以及香港核心價值的靈魂尋找(soul searching)與自我肯定(self assertion)。這是實實在在進行着的建國運動。

中共目前的解套方法,是阻撓雙普選,並向香港輸出資本和人口,操縱本土經濟及議會選舉,在香港行使惡性的殖民統治,在香港掀起劣質的族群鬥爭。然而歷史進程是阻擋不了的:中共的阻撓與干擾,恰恰就促進了香港的建國運動,而且將它推向非理性的、無可逆轉的叛離方向去。馬克思的辯證法,共產黨現在幾乎無人識得。

The Unfinished Hong Kong Project

香港城邦論是以城邦的過渡狀態,調和香港人建國運動的衝創意志(尼采的Willen zur Macht),導正民粹,使香港城邦成為華夏建國的先聲。故此,香港城邦論是與中華邦聯論並立的,香港啟動雙普選的時候,華夏四地(中國本土、台灣、香港與澳門),要準備結成邦聯,啟動點是兩岸和談,中華民國的國體歸還予大陸,所謂大政奉還中華民國。

中華邦聯的構想來自周朝的天下觀念,是救治秦始皇統一六國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秦制)的弊端,也是用現代邦聯體制來統領滿蒙帝國(清朝)留下的幅員廣大而民情繁雜的領土。

香港過去由英國代理文化主體,英殖民政府以英帝國的貴族榮譽原則(honour principle)統治香港,此地的價值觀來自王朝中國的遺民文化,也來自英國領主的現代價值,兩者由英殖民政府隱密調和。殖民地統治香港一百七十年,有其建樹,更有其缺陷。英國撤出之後,缺陷顯現,香港潰散:
一、理性方面,是工具理性重於價值理性。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大於自由主義(liberalism),香港只有寄生於霸主的資產階級,並無自由意志的資產階級執政黨。有鑑於此,香港主流社會必須從無根的、短線的利益考慮,回到根本的道德價值考慮,並將普世價值結合華夏遺民思想,增益為香港本土價值。
二、信念方面,是文化本位缺失,利益本位不存。國際金融城市成為大陸官僚資本及國際財閥的掠奪場,香港人利益無有着落。香港主流社會必須反省國際城市的本土利益立場,締造香港人的主場。

《香港城邦論》是劃定香港城邦與華夏立國的格局,《香港遺民論》是討論香港族群文化與本土利益,是完成未了的香港計劃,是用華夏的遺民文化,統攝英國留下的現代價值,建立準華夏的現代城邦(a proto-Chinese modern city-state),是給中國一個示範,還歷史一個奇蹟。

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許漢榮:本地大學教育正步向死亡?


http://www.hkej.com/template/dailynews/jsp/detail.jsp?dnews_id=3604&cat_id=6&title_id=569906
2013年1月10日 信報
許漢榮:本地大學教育正步向死亡? 

最近網上有一篇博客文章How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was Killed, in Five Easy Steps【註】引來熱議,作者是大學的兼任教授,文章說的是美國公立大學體系發生了怎樣的問題;當中提及的若放諸香港,竟然出奇地相似。作者提出的一些警告,對我們實在有相當的啟發性,值得政府和教育界深思。

作者在文中提到,在過去幾年美國不斷有人提出「為什麼美國的大學教育會開始失效」,包括畢業生的表現每下愈況、學費失控地增加、學生負債纍纍等。雖然美國人已經想法子改變這些情況,但似乎美國的大學仍然是「步向死亡」(universities in America are dying)。

這些論調, 我們在香港也是耳熟能詳,僱主經常表示大學畢業生表現不理想、公營大學學位有限,結果中學畢業生即使考獲大學入學的資格,仍然只能投向學費高昂的私立院校;至於學生未畢業已因為學業而背負欠債,更加早已不是新聞。

死亡徵兆一:大學教育變「職前培訓」

大學教育的核心和精神是什麼?作者在文章提到,在六十年代的美國,學生可以選擇的大學學科種類繁多,「博雅教育」更加是大學教育的核心,學生可以遨遊在哲學、人類學、文學、歷史、社會學、宗教、外語、文化等不同的範疇,但今天,大學已變為「職前培訓」,原因在於企業資金湧入大學,於是大學的價值由企業價值取代,最終令到發展人文學科的資金被削,而商科卻同時獲得大量資金。

更甚的是,企業開始對科學學系作出捐助及建立合作關係,企業支持的不單是科研項目的本身,更重要的是項目的成果;於是大學的實驗室不再是為了科學研究,而是為了企業的業務工作。

在香港,只要翻開大學聯招的收生成績和學生選科的意向,香港的大學「職前培訓」取向之明顯,真的已不用多說。以剛過去的聯招選科為例,以學生首三志願計,最多人選擇的學科首兩位都是商科,而與商業、精算有關的科目,亦經常收到成績最好的學生,反之人文學科往往都被視為「水泡」。

今天問問中學同學升讀大學的興趣,說選擇哲學、人類學等人文學科的恐怕十之一二也沒有。此外,在各大學爭相找到商界成立科學實驗室之時,究竟我們的科學發展有多大的進步呢?抑或一如美國的,變成主要為企業服務?

死亡徵兆二:政府鼓吹成立私立大學

最近,立法會討論增加公營大學學位的問題,在議員擔心未來香港的大學學位會「過剩」,也恐怕新成立的私立大學會倒閉。大學學位是不是會「過剩」,這個問題難有答案,但香港一直以來公營大學學額不足則已有公論。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字,成員國就讀政府資助大學本科課程的學生比例,平均為同齡青年的68%,即使是香港政府經常視為競爭對手的新加坡,比例也有近三成。香港呢?多年以來都是維持在18%(或15000個學位),政府增加年輕人接受大學教育的方法是所謂「鼓勵成立私立大學」。

私立大學的成立,是把政府本來應負的責任推到「市場」,目的不過是減低政府在大學教育的財政負擔。由於把大學教育交給「市場」,結果可以想見,增加的大學課程也是需有「市場價值」的學科,於是商科或「專業」學科的學額增加,人文學科不是缺席,就是淪為選修,人文精神繼續被邊緣化。

香港政府還有一招:教資會。作為分配大學教育資源的機構,教資會不單沒有為大學的教育生態作出健康的決策,反之更常要求大學以「競爭」的方式爭逐資源,甚至要求大學「回撥學額」以公開競爭。結果大學不錯是常常有新課程設立,但偏向開辦所謂「有市場價值」、「有競爭力」的課程的取向已是非常明顯;因此,不難發現,近年本地大學的商學院高速發展,但文學院、社會科學院、理學院內的一些學系卻面臨「殺系」的危機。

當一個城市,大學教育只顧日益傾斜某一方向,這個城市的年輕人對於知識、公義、人權的重視,只會日益淡薄。該篇博客文章,正正把削減資助高等教育列為美國大學之死的首個原因;反觀香港,這種傾向也似乎若隱若現。

死亡徵兆三:教授被迫「去專業化」

此外,就是把在大學教授「去專業化」或「兼職化」。作者在文章指出,美國現時約有150萬大學教授,但當中高達八成是「兼任教授」(adjuncts),即是有100萬大學教授是「兼任」的,他們只有短期合約(一般是一個學期),不但就業沒有保障,也沒有福利可言,很多更是連辦公室也沒有,難以與學生會面,作學業的探討。

這些兼任教授都是博士畢業生,在各自的範疇有着研究的專長,但卻只能等待校方施予課擔,維持生計,白白把社會的精英浪費掉;更甚的是,不少新的博士畢業生都基於政府削減大學教育開支,而須背負六位數字美元的債務。

在香港,雖然都有兼任教授,幸而處境並沒有美國般壞,但以「合約制」聘任大學教員卻早已是普遍做法,教員仍然要面對失業的可能,加上本地大學都以研究為先,教學為次,結果很多時大學都要聘請臨時教員負責教學工作,使「教授」可以多作研究項目的開發,這樣即會造成階級分化。

早前,本港尚有大學在爭論「大學導師」是不是可視為大學的教師,可見這種以行政手段把大學教員「去專業化」的理念,仍舊存在於大學的體制當中。博客文章的作者認為,大學教員沒有穩定的教研環境,對教員本身的身心都有損害,包括欠缺醫療保障、由壓力引發疾病如心臟病,甚至有大學教員因而自殺等;長遠而言,當然會影響大學教育的質素,年輕一代的質素當亦直接受到影響,這樣的社會又可有「前途」可言?

死亡徵兆四:行政階層壟斷大學管治

還有,就是行政階層壟斷了大學管治。作者在文章中說,當大學教員被「去專業化」、「兼職化」之後,行政階層卻乘時而起,他們控制了大學的資源分配、課程設計、科目選擇等各方面。作者說自1970年代起,全職的教學職位被削減,但全職的行政職位卻開始膨脹,這些行政人員獲得優厚的薪酬待遇、福利、辦公室、地位和權力。

到2012年,美國大學體系的行政人員數目已明顯多於教員數目,究竟一所大學的核心是行政人員,抑或是學術人員呢?在香港的大學,這也是不難理解的,大學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官僚系統,行政人員的決定和取態,對教員的影響已不用多言。在大學裏,校長與行政人員的薪酬福利往往比教員好上多倍,更重要的是,他們往往掌握了教員的「生死」,一紙合約,正正成為有力的武器,以行政壓倒學術。

大學作為知識的孕育地,理應為當地的發展進行研究,可惜不少本地大學教員都很清楚,他們的升遷、續約,行政階層看的不是你對本地的發展有多大貢獻,而是你的研究和論文有沒有在所謂的一級學術期刊刊載;最後,大學教員爭相研究適合外國學術界口味的項目,對本地的發展貢獻相對地少。

我深信,大學的教員都希望研究本地課題,為本地的發展作出貢獻,可是在行政階層迷信績效主義之下,教員都會身不由己;最終,失效的大學體系將會毀了年輕人。

當大學教育逐漸「用者自付」,最終結果將是:學生負債增加、基層學生失去大學教育機會;即使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但在社會不斷的影響下,只會相信大學教育是「找到好職業」的途徑,而不再是追求知識、追求公義的地方。

今天香港的大學教育體系,情況也許未如博客文章描述的美國公立大學般差,但當中不少現象卻或多或少滲入了香港的大學體系,再不細心研究和正視,難保有天香港的大學不會面臨如美國公立大學般的境況。至於今天掌管教育政策的決策者可有能力和視野,承擔起大學教育發展的重責,至今仍有疑問。

http://www.forbes.com/sites/stevedenning/2012/08/21/killing-and-reviving-the-american-university-in-five-easy-steps/
Killing -- And Reviving --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Five Easy Steps
1. Defund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2. Deprofessionalize and impoverish the professors
3. Run the colleges with hierarchical bureaucracy
4. Focus the college curriculum on jobs
5. Make the students pay

水貨客趁農曆新年前,狂掃奶粉趕收爐,令香港全城陷入一片奶粉荒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112/18131442
無良藥房回購水客貨 再高價售港爸媽
買奶粉先要買萬元參茸海味
【蘋果日報】水貨客趁農曆新年前,狂掃奶粉趕收爐,令香港全城陷入一片奶粉荒。港B隨時斷糧,竟有無良藥房趁火打劫,反向水客高價入貨,再向港爸港媽開刀,開價近400元一罐,更屈客買數千至過萬元貴價參茸海味成為會員,始放售最渴市的兩款奶粉。

較建議售價貴四成

香港父母愁為家中寶貝無奶粉開餐,竟有香港藥房藉奶粉荒向港嬰父母牟取暴利。現時旺角、銅鑼灣及新界北區有較多水客入貨的地區,奶粉最缺貨。但位於旺角奶路臣街的德興中西大藥房,連最渴市的美贊臣及美素佳兒幼嬰兒奶粉也有得賣,惟規定買奶粉前必須購買參茸海味當入會。
有家長在facebook稱到該藥房購買美贊臣3號奶粉,被要求先買一斤約8,000元的花膠或海味,並要比市價高30元,即268元才購得一罐。貼文在網上討論區流傳,不少家長直斥藥房奸商所為「離譜」。
《蘋果》記者到該藥房,發現各品牌奶粉都有貨,惟美贊臣及美素佳兒1號售價,竟高達398元,較奶粉商建議發售價280元貴四成。不過,肯付款也不獲即時放貨,店員要求記者必須先買一斤花膠或花旗參入會做會員,「咁樣奶粉仲可以用320蚊會員價買」。
該店花膠、花旗參標價每両280元至980元,如要買一斤,即起碼要買滿4,480元至15,680元才買到奶粉。記者見「入會價」貴得離譜,顯得猶豫。店員解釋是公司規定,又稱只針對該兩隻品牌奶粉,「冇法,我哋都係喺水客度炒番嚟,來價咁貴」。記者問店員做會員後,會否被限制買奶粉數目,他說:「唔會限,睇吓舖頭有幾多罐」,他又稱當時店內還有一箱即12罐,只要「買嘢就即時有奶粉」。
之後記者表露身份致電德興中西大藥房,負責人稱因生產商供貨不足,才出此策,還口口聲聲稱是幫熟客,「一個星期嚟得一箱12罐,梗係留畀熟客同會員」。負責人又聲稱要高價向水客入貨,定價才較高,但拒絕透露來貨價。

綑綁式銷售增利潤

記者到各區藥房巡視,發現大多數藥房的美素佳兒、牛欄、美贊臣嬰兒奶粉均斷貨,即使有存貨,售價也十分高,以美贊臣1號為例,一般售320至360元,較280元的建議零售價高近三成。萬寧及屈臣氏則售298元,但大多沒存貨。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劉愛國承認,確有藥房為求有貨,不惜高價向水客入貨,「港鐵同大陸海關打得嚴,有啲水客見帶返大陸難,就轉賣番畀香港藥房,水客每罐賺20、30蚊」。據他所知,藥房貴買貴賣,一般將售價抬高一、二成轉售,或採取綑綁式銷售,以增加利潤。他呼籲業界應保障港人子女有奶粉飲,不應設太多限制。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海水化淡廠, 落戶將軍澳



朗思

【近期喜訊—海水化淡廠 落戶將軍澳】《東方日報》2012年10月28日報道,為補足未來因降雨量下降,導致本港儲水量減少,水務署署長馬利德昨表示,明年初會就興建海水化淡廠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及設計工作,預計二○二○年化淡廠可落成運作,為本港開拓新的水源。

朗思評語:
1. 終於有海水化淡,香港人唔駛再受中國人氣!陳佐洱憤青五毛之流仲敢講「斷東江水」?企開D啦!
2. 唔好以為做返件好事,我地就會放過劏房波。
新界東北賣港計劃一日唔撤,一日追擊到底!

大家仲要留意報道中劏房波呢一句話:「供水予上水、粉嶺及新界東北地區等的居民,作非食水之用」,你仲敢提「新界東北」?想用水廠威脅香港人接受割地賣港乎?!
=====
海水化淡廠 落戶將軍澳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1028/00176_018.html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人民之翼」


【保育政府山—舊政總西座:「人民之翼」(People's Wing)】
舊政府總部西座50多年來一直是政總三座之中最具「人氣」的一座:早年地下大堂有服務市民的政府諮詢指導處、7樓有公眾飯堂、又有民政署、市政局、市民交稅交水費、申領牌照、會見立法會議員......甚至政府在1969年舉辦的「新潮舞會」,都在西座發生。

中大歷史系教授何佩然在6月14日的古諮會會議上指港府在1969年假西座餐廳舉行新潮舞會,用意在於改善67年暴動後的官民關係,為年青人提供文娛活動,增加市民的歸屬感及建立身份認同,西座成為當年官民的橋樑。

多年來,市民自由進出西座(97以後始加建圍欄),西座的電梯開放使用,把市民由皇后大道中帶上政府山,是官民的接點。90年代以後直至2011年政總搬遷,西座與中座之間的廣場成為許多遊行示威的終點,見証港人公民意識的成長。

政府山不只屬於政府,也是屬於人民的。西座是三座之中最親民的一座,盛載着大量官民溝通的歷史,與東座及中座同樣重要,同樣有歷史價值;中、東、西座必須三位一體保留,以彰顯官民關係之中人民的部份。

誓保西座,不容政府山折翼!

— 政府山關注組 Government Hill Concern Group


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

陳雲 : 【由中共法西斯變成中國法西斯】



15 September, 2012
朗思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45928122168289&set=a.104354546325649.7379.100002533122213&type=1&ref=nf

【由中共法西斯變成中國法西斯】香港必須警惕,切勿將香港的福祉押在民主的中國身上。中國這部戰爭機器由國際屈辱、受害者情意結、生存空間緊迫、喪失領土的憤恨、對國際道義的不信任、工業紀律社會、中產階級的心靈狹窄、大企業家的愛國衝動、企業產力迅速增長但大量青年就業困難所組成。
這九大因素,就是納粹德國成長的政治和社會基礎。現在可在中國大陸見其端倪。中文譯為納粹主義的,原名「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sozialismus),簡稱Nazi,是法西斯主義與軍國主義的極致。「國家社會主義」相信民族實力,不信任公民個性,相信國家權威與集體力量,不信任普世公義。」— 陳雲《香港城邦論》
====
陳雲(Wan Chin)
原Facebook留言:http://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150204889067225&id=589657224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公民廣場,城市巷戰,捍衛繁體,捍衛香港」



12 September, 2012

朗思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44776092283492&set=a.104354546325649.7379.100002533122213&type=1&theater

【殘體已除!熱血北區!】已確認消息:經網民上千封電郵轟炸有關部門,上水粉嶺一帶的殘體字"国庆"燈飾已經拆除,並有居民用毛筆寫上正體字「國慶」貼到原處,同時寫上「公民廣場,城市巷戰,捍衛繁體,捍衛香港」,夠晒熱血!

公民廣場,城市巷戰,不是國民教育集會說過就罷!粉嶺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希望其他地區居民,也同心抵擋殘體字、「黨國教育」的入侵。讓每一街一巷都成為向不公義政府抗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