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陶傑 : 哈哈哈 

原文: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3530511/art/20131028/18481933
2013年10月28日

哈哈哈 

25,873
在GDP的生理軀殼之上,「中國」或許仍然很「強盛」,但是在靈魂、精神,以生命的意義來說,明眼人一看,心裏有數,中國已經死亡。
中國死掉了沒有?有定義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今日之鄰近地區,不論官場、民間、商企,有「禮義廉恥」沒有?如果沒有,就是死了。
只是人死了,有法醫官宣布死亡,一個國族死了,聯合國不會給牠開死亡證,美國也不會。因為尚有龐大的人口在存活,他們張口吃飯、伸手穿衣、花錢購物,對於美國和歐洲,有強大的「商機」。對於波音公司、平治汽車,到LV和Chanel手袋企業,並無某一國家或民族,只有某一市場。一個國族死了,只要市場還活着,就有鈔票可數,這就好。
這就是西方對中國的「人權問題」開始不說話的原因。一個國家既然步向死亡,但市場卻日漸昌盛,西方國家想通了:只對你講貿易壁壘、開放市場的問題,不會再跟你講人權。因為嚴格來說,市場裏只有十四億消費者,與許多牛馬豬羊,人呢?在技術上,一個也沒有。既然沒有人,這就好辦,西方白人社會學術名詞即可應用,中國問題,你可以超越原有的心智座景(Transcend the pre-existing mindset),換一副思考架構(Change framework),在利潤商業和人文世界之間,完成「範式轉移」(Paradigm-shift)。
近年我向西方朋友諄諄善誘:Give up on China,但是同時,Engage China、Strictly for money。這樣一「論述」,西方人士就明白了。我會省口氣,向他們逐字解釋「禮義廉恥」的中國人文源頭,我也知道,中國本來的文化,西方人永遠不明白,譬如,在民國時代,連中國的黑社會,名字都是清雅而有文采的:刺殺宋教仁的兩個流氓,一個叫武士英,一個叫應桂馨;比起今日舉國的陳大軍、李小兵都高級。這只是最顯淺的表相,加上禮義廉恥之喪,這就是一個國族無法抵賴的死亡。
一個國族死了,不必有感情的波動。只要早另找石頭:美國、加拿大、英國站上去,一點損失也沒有。這一點,倪匡先生早有頓悟,我在倪先生之後,也開竅了,所以那天跟他說起一個民族也會死的,大家都哈哈哈,笑得豪邁,而那陣化境裏的笑聲,與在菜裏放雞汁無關。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陶傑 : 不能讓她們投票

原文: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9%99%B6%E5%82%91/art/20131025/18478092

不能讓她們投票

19,121
香港的電視霸權,為獅子山下的香港蒼生洗腦,洗出愚昧的香港師奶世代。
香港的師奶族群,天天看電視劇。電視劇講家姑媳婦、妯娌姑嫂、皇帝奴婢、公主丫環的爭產奪權,一片吱吱喳喳的對白,婆婆媽媽的情節。香港的師奶一面看,一面指手畫腳的評論分享,拉扯到自己的老公及其包養的二奶,對電視劇有切膚之痛的共鳴。
然後大陸的新移民加入觀眾大軍,構成香港的「基層」。這個中國女人的師奶階級,雖然愚昧,卻手握不少權力:除了打麻將「一二毫」的賭注,還有買菜燒飯的預算、給子女選報學校的抉擇、老公收入的財政權,當然還有選台的遙控噐。
師奶族群是典型的小農中國人,她們對廚房和睡房之外的世界毫無興趣,當她們抓牢遙控器,她們不會主動轉看明珠台的「霍金的宇宙」,或者自然生態搜秘。「唐頓莊園」雖然也講英國百年貴族的家庭事,而這些優等的節目,對於她們的子女,有開拓視野、培養品味、啟蒙知識之效,但是她們平時會爭奪名校的報名表,送子女去補習社,而不知道令子女得救的天國就在眼前。
師奶是電視劇的族群,如果她們擁有投票權,她們用電視劇的口味來抉擇:唐唐有婚外情,你看,他叫老婆出來頂罪啦。CY一表人才,你看,他說話的樣子像陳豪一樣自信、林峯一般英偉啦。
香港一年多之前,就是這伙反動而無知的師奶的「民意」主導了「特首選舉」,然後得到「知識份子」的附和,「專業人士」的認可,今天,由師奶的偶像剝奪了師奶子女的電視選擇權,就是中國家長為下一代造的孽。香港的師奶,如果你問我,我會說:跟中國的農民一樣,不能讓她們擁有投票權。這種人越「民主」,其國家越愚昧。要由他們的子女,在中國的農民性格尚未成形之際,造他們的反,造反成功了,與上一代決裂,像巴金的「家春秋」,然後才投票,然後你才可以超生。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陶傑 : 終極一戰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art/20131012/18460072
2013年10月12日

終極一戰

20,392
現在人家賓總講明白,根據菲律賓的文化,也就是他們的國情,國家是不會為人家的過失道歉的。
既然是文化,當然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香港人不可以自己的一套加諸賓國,正如中國總理李克強同一天會見美國副總統,也訓令美國,不要把美國的標準來要求中國。
事情的邏輯,至此極為清晰了:各國的文化國情,多元存在,你不要對我使「霸權」,我也不會對你強行欺壓。你有吐痰打尖的喧囂文化要我包容,同理,我也有不為其他人的過錯不道歉的文化要你包容。
至於你不同意我處理人質拯救的暴力方式,嫌我太粗糙;但世界也沒有忘記,二十多年前天安門廣場你用坦克清理學生示威,你也說這是你的國情。你有道歉嗎?沒有。
二十一世紀,既然吐痰和打尖、殺人和放火,都可以是人類的「文化」,那麼鎮壓示威,也有坦克文化。文化就是要包容,對不對呢?這就是二十一世紀知識份子的新論述了。我想阿基諾總統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梁特首,總結中國天安門事件的經驗,告訴賓總,不要糾纒過去了,歷史自有公論,大家一起向前看,不是很合邏輯嗎?
其中若有何爭議,應該公道一點:將人類的野蠻暴行,包裝為「文化」,而加以「研究」、「論述」,而又在「反歧視」的基礎上平等尊重包容的那些「知識份子」,是混沌是非的罪魁禍首,這幫王八蛋,才應該受到坦克鎮壓和槍手綁架的懲罰。
二十一世紀是「文化人」的世紀。「文化人」主宰了一切道德是非,以前你認為是醜惡的,他們今天認定是你的歧視和偏見。醜行和暴戾沒有問題,是你的道德是非觀有問題。你以為是美好的,他們今天認定是「霸權」,善良、美好、純潔,都不對。
「文化人」和知識份子向邪惡和醜陋墮落,而他們與撒旦站在同一邊,向善良和美好發出詛咒。他們想將這個世界以「包容」的藉口改造成地獄,你膽敢抗拒?你就是「極右」和「偏激」。
現在,聰明的阿基諾,運用這幫渾球的狗屁邏輯,反手打了他們兩記耳光。一個菲律賓少爺總統的智商比許多中港台「文化精英」高,你的特首又是這副德性,他統治的國家,許多女人給你當僕役,他怎會服氣?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李怡:香港會變成一個完全的中國城

原文: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925/18436904
2013年09月25日

蘋論:香港會變成一個完全的中國城市嗎?

10,816
香港當前的主要矛盾是本地與大陸的矛盾,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等層面。也許多數人不大理會政經社的大問題,但日常生活中,大陸人的滋擾,街道充斥普通話,推高通脹、租金,特色小店被擠出旺區,粉嶺上水的居民乘坐東鐵被水貨客擠逼,某些大陸客的惡習,安寧有序的社會生活被踐踏,這些都已人盡皆知。現時市民最普遍的要求,是特區政府對入境香港的人士要有審批權:既有人數的限制,也要有質素和背景的掌控。
行騙長官對市民的這些主要訴求充耳不聞,所謂港人優先只是掛在嘴邊,行事則全面配合大陸對香港的侵蝕。周前與廣東省長開會,會後梁振英表示:內地有600多個城市,只有49個城市開發個人遊;應該積極地想想,怎樣可以擴大。其後《蘋果》獲悉,政府擬將青島、太原及西安三個城市納入自由行計劃,令可以自由行來港的人數增加約1,900萬人。特首也忙於「內交」,明天就率領一個90人的訪問團到重慶,與當地談雙邊貿易。另外特首11月會訪問廣西,明年1月訪問福建。
香港作為一個自由港,特首拓展與大陸的貿易,招攬各地遊客,本屬天經地義之事。但如果我們審視一下這幾年的來港遊客,就發現大幅增長的是大陸遊客,其他地區的訪港遊客不但未見增加,反而有輕微下跌迹象。
政府統計,現時自由行旅客中,逾六成是不過夜的。這些不過夜客來港做甚麼?曾擔任旅發局主席6年的田北俊說:「深圳嘅一簽多行,變咗一日多行,佢哋唔係遊客,係黑工,係水貨客。」
過夜客中其實也有不少黑工和水貨客,其中包括在掃黃中落網的北姑。而來港大陸客擠爆海洋公園和迪士尼的只是小部份,大部份是購物,超富的擠滿名牌店和鐘錶珠寶店,一般大陸客則購買奶粉和日用品,以致影響香港人的正常生活。
特首固然重「內交」而輕「外交」──極少到外國去宣傳香港;而外國遊客也漸對香港興趣缺缺了。記得回歸前,許多外國遊客蜂擁來港,他們大都表示要看看香港殖民地的最後風貌,許多人認為一些英治時期的痕迹,回歸後將會消失。果真不出外國人所料,回歸後特區政府把一個個使人懷念的舊痕迹抹掉了。然後,外國人看到滿街的大陸客,以及商場與外國無別的單一化,也影響了他們的購物樂趣。香港能不能吸引世界各地遊客來旅遊,與城市的特色和風貌相關。從回歸前香港的極有特色與風情,墮落到一個只迎合大陸客而且滿街大陸客的城市,怎麼吸引外來遊客呢?有團體和議員指,市民希望減少大陸客的自由行,使香港恢復一個國際城市的風貌,是有道理的。但特首卻反其道而行。
據報道,政府消息人士指,本港未來經濟狀況不穩,需靠自由行帶動經濟持續發展。但據香港統計處的數字,香港旅遊業及其帶動的GDP,只佔香港3.3%。有網友提出問題:你是否願意工資/財富減少3.3%,去買回自己的廣東道,買回迪士尼,去買回寧靜、清潔、有序的香港?你是否願意工資/財富減少3.3%,去買回不被別人罵為狗的尊嚴,免卻教人公共道德反被罵的麻煩?眾多網友的回答是:我願意,加多10%我都願意。
除了自由行帶來的災難,香港還有新移民帶來的困擾。香港的大陸移民政策,是世界上最荒誕的政策。即使在大陸的任何城市,城市當局都有審批外來戶口的權力,只有香港,大陸發出單程證,香港就只能接受。於是每天150名,每年5萬名,回歸16年就有70至80萬新移民來港。這些人有多少是來港與家人團聚的,有多少是用錢向公安部門買來的,有多少是來為中共做工作的,無人得知。而即使是真正的老百姓,在中共二十多年的權貴資本主義的荼毒下,人的道德品質也不能與舊日的大陸人相提並論了。他們享受香港較好的人權,但他們也因小利而識趣地擁護港共政權和建制派。
滿街的大陸客,滿街的新移民,滿嘴謊言的政府,香港已不是過去的香港了。忍受不了的香港人,又出現了新的移民潮。舊的走了,新的來了。香港政府大變,市民的組成也漸變。於是,正如1996年一位占星術專家所預言的:「占星術告訴我們,一國兩制是不可能的,中國對香港的控制越來越緊,香港會變成一個完全的中國城市,而不再是一個香港人的城市。」筆者在1996年出版的書《香港1997》中記錄了這段話,但今天懷着希望看到本土民主派的𡚒起,本土抗爭能戰勝香港的宿命嗎?

李怡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陶傑 : 中秋圓福

原文: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3530511/art/20130920/18430344
2013年09月20日

中秋圓福

15,586
不知何時起,短訊交傳,時興講「中秋快樂」。
中國傳統的中秋節,天心月圓,追求的是一份自在圓滿,「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比所謂快樂,更高的一層境界。
「快樂」這個詞彙,概念完全是西方的: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新年快樂。快樂一詞一旦叫濫了,譬如「你Hap唔Happy」,即有一絲「越墮落越快樂」之現代惡俗。
中國傳統文化,「快樂」不是最高境界。「竹裏坐消無事福」,「福」比「快樂」更高。能享清福,是超越「快樂」的。「快樂」只是大氣層,而有福,是太空無重的層次。
「千里共嬋娟」是講不出來的圓融之感,而圓融,正切合中秋賞月的心情與期待。中秋的祝願是很抽象的,比「快樂」更難形容,就像佛家講的湼槃,比耶教說的天堂更高。住在天堂,據說有無窮的歡快,但湼槃了就不同,無所謂喜與悲,是人世無從領悟的大圓自在。
這不就是做「中國人」應該有的精神境界?有許多自命愛國的五毛中國人,喜歡教訓他人:「這個人渾身沒有一絲中國人的味道。」比起前清民國,儒家禮教淪喪殆盡,看看大陸消費客在歐洲那般蹲、吐、吵、豪的德性,所謂「中國人」又豈有以前中國人應有的「味道」?流行的「中秋快樂」,更不是地道正宗的中國味。
沒有人敢正視,真正的中國已經死亡。由道德開始,到文化節日的感覺。另有一具行屍,舉止粗野,沒有生命,卻眼睜睜的自稱「中國」,還要其他人一起聚攏過來,以尋求「身份認同」。
不錯,世間事物是會變的,但文化的價值精神,理應恒常不變。譬如,今日的埃及,在地理上依然在,卻不是法老王金字塔的那個埃及。同理,講「中秋快樂」的「中國」,嚴格來說不是真正的中國。
外國朋友問,中秋節有何祝願?我短訊:Wishing you an everything-full-moon Mid-autumn Festival。我覺得這樣講,跟Happy New Year不同。世上需要多一點的不同,你跟我不同,東西方不同,中國大陸與香港該不同。你繼續你的Happy。我不想「統一」在這個英文形容詞之下,跟你Globalized。只要不太懶,做得到的。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香港人不要的,馬英九搶著要

原文: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6/today-s1.htm
2013-9-6 字型:  ∣列印轉寄
分享: 推文到plurk推文到facebook
香港人不要的,馬英九搶著要

數百位香港公民本週發表「給台灣政府及人民的公開信」,強調「香港面對嚴重中國化,請台灣引以為鑑」。公開信指中國新移民和自由行旅客太多,「肆虐香港」,「破壞了香港的文明和秩序」,已超越香港的承載能力,除了要求特首梁振英為此負責下台外,也籲請台灣勿讓台北、台中、日月潭及高雄被中國旅客攻陷,重蹈香港覆轍。

這些有識之士的忠告,凸顯了香港人民在「回歸」成為特區之後,對於「中國化」所帶來的生活質變,忍無可忍,也不願見到台灣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步上香港後塵。由於香港是中國打著「一國兩制」旗號,用以統戰台灣的樣板,如今樣板走樣,在馬英九政府強力推銷「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之際,台灣人民更應洞察被中國以大吃小的慘痛「香港經驗」,以免來日後悔莫及。

新移民和自由行只是香港被中國融合的痛苦經驗之一。十年前SARS之後,北京政府祭出以開放中國客自由行「救香港經濟」的政策,雖然刺激了香港經濟,減緩失業,卻帶來更多問題。人口七百萬的香港,承受不了一年幾千萬中國客的肆虐,不僅其令港人側目的言行舉止罄竹難書,連奶粉都遭搜刮殆盡,以致衝突不斷。尤有甚者,父母都非香港公民的「雙非嬰兒」,排擠了香港婦嬰醫療資源照顧,也導致人口、福利等經濟社會新問題。在「中國化」的矛盾之中,港人稱中國客「蝗蟲」,中國有人以「香港人是狗」回敬。

中國客肆虐香港,不限觀光客和新移民。在中國經濟崛起之後,權貴資本主義者、太子黨或貪官污吏無不把香港當作投機炒作樂園,在地產商政經力量雄厚的香港,這就導致香港房價不斷攀升,獲利的總是少數人,港人整體居住環境持續惡化,以吉尼係數衡量的貧富懸殊程度高居全球第十一。更嚴重的,港人所要求的特首、議員普選尚未實現,北京政府強加愛國教育的壓力不斷,以往香港所引為特色的言論自由、法治和主體性,都在「一國」壓過「兩制」的過程變質,香港也從以港人為主的國際都會,正變為中國的一個省市。

鄧小平對香港所承諾的「五十年不變」,如今不到二十年,香港已經飽受「中國化」變壞的惡果,港人當然心生不滿,且明白表現於民調之中。兩家大學長期進行的民調顯示,港人自認中國人的比率只十二趴多,加上廣義的「也是中國人」不過三十四趴多,不但遠低於香港認同的六十五趴,近年中國認同也屢創新低。在這種社會氣氛中,香港獨立、自治或甚至懷念港英時代的言論陸續出現,乃事有必然。在此同時,失望的港人隨著雙邊交流頻繁,對台灣好感或寄望者日增,已有論者指現今是「三十年來港人最喜愛台灣的時刻」。

從殖民地到特區,香港有其宿命,即便如此,港人追求香港長遠自由繁榮主體的努力有增無已,並因對台灣的好感或寄望而發出剴切的公開信。在台灣,馬政府五年來傾全力加速「中國化」,從上任之初的開放中國觀光客到後來的自由行,如今中國客已居外國來客近半,故宮、阿里山、日月潭幾被中國客擠爆,而一場興建觀光飯店的泡沫正在上演。換言之,香港有識之士所不要的,馬英九卻開大門搶著要。

更惡質的,馬政府強要過關的服貿協議一旦實施,中國服務業的白領勞工披著專業人員外衣,將大量湧入。事實上,有如近日新聞報導所指出,六成服務業已對中資開放,且從國家港口到瓦斯行,中資遍布全台灣。一場經濟社會「中國化」的嚴重傷害台灣陽謀正要開展,這一圖謀一旦啟動,台灣步香港之後身陷社會經濟困境,將難避免;台灣人民不能不就此強力抗爭。

陶傑 : 國家和民族

原文: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3530511/art/20130906/18410665
2013年09月06日

國家和民族

35,741
藝人杜汶澤講一個國家之墮落,說:「其實國家不可怕,擦鞋仔才可怕。」
對於今日一般中國人,「國家」即是政權,而開口閉口,都一起叫「國家民族」。國家如果可怕,「擦鞋仔」,亦即奴才,貢獻巨大。一個民族產生的擦鞋仔,遠遠多於人格思考獨立的知識份子,或當知識份子也出現大面積的「奴才化」時,「民族」即萬劫不復,這個時候,成為一副鎮壓機器的「國家」,運作起來,更得心應手,當「國家」也在殘酷和恐懼之中變質了,其股東與參與的「持份者」,挾着資產和子女逃亡,「國家」其實也完蛋了,「民族」也永不超生了。
大陸紅色作家金敬邁,文革時憑傳記小說「歐陽海之歌」走紅。「歐陽海」是一名「解放軍戰士」,因為將鐵路上一根大木頭移開而保護鐵路交通,給火車撞死。毛澤東江青豎立政治宣傳人辦,金敬邁寫了這本小說,全國學習歐陽海,小說發行三千萬。
金敬邁晚年懺悔,最近對記者說:「一個人錯了,不可怕,全黨都同意,這才可怕。所有人都錯了,才可怕,這個太可怕了,」金敬邁講起最近中國人之崇毛與文革回朝:「我們一而再、再而三搞這個,現在還搞不搞,很難說,而且全國十三億人,居然還容忍,這個太可怕了。」
民族懦弱而自私,甚或以加入國家持份而求榮自保,「國家」機器自然越來越強大。偏偏這兩者都講婆媽的母子感情血緣,譬如祖國我的母親之類:「國家」與「民族」既是綑綁成的一對母子,國家是母親、民族是兒子呢;還是像鄧小平說的「我是人民的兒子」之民族是母親、國家是兒子,並不重要。
因為母親先天基因的遺傳症,像癲癎、精神病、癌症,兒子也會有。母體腐爛了,懷裏的那個也是怪胎,生了下來,母子往往很快同歸於盡,這只是個醫學問題。
大陸的金敬邁要年近八十才認識此一常識,香港的澤哥,四十多歲就知道了。「國家並不可怕,擦鞋仔才可怕」,還要一點點修正:擦鞋仔還包括了學者、生意人,或「中產階級」時,「國家」暴虐是「民族」自製的宿業。這兩者不對立,這母子倆緊密擁抱,血濃於水,親得很。